壮族社区 首页 壮族百科 查看内容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2020-12-2 20:54| 发布者: vangzhaij| 查看: 900| 评论: 0

摘要: 图文:王明富版式:阿聪儿制图:游子文山州是中国壮族的第二大聚集地,人口有104万余人(云南壮族人口120余万)。文山壮族分侬、沙、土三大支系,大支系下又分11个小支系(族群)。这些支系有大致分布范围,且服饰上 ...

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图文:王明富

版式:阿聪儿

制图:游子


文山州是中国壮族的第二大聚集地,人口有104万余人(云南壮族人口120余万)。文山壮族分侬、沙、土三大支系,大支系下又分11个小支系(族群)。这些支系有大致分布范围,且服饰上各自不同。要认识这些族群,通过服饰是很好的辨认方式。

侬支系是云南土著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The Nong collateral series is a native of Yunnan

文山壮族三大支系中,侬人人口最多,占60%,他们是文山州的土著,也是云南壮族独特的一支,不同于广西壮族。

侬支系又分5个小支系。下面,我们分别加以介绍。

1、 侬仰,主要分布在文山、西畴、麻栗坡、砚山等县市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仰的“水牛角”头帕、鸟衣和银饰,这大体上就是侬人传统服饰的“标配”,尽管其中也有不少的变迁和族群差异。2010年摄于西畴县上新民村

2、 侬道,主要分布在广南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人男子的服饰,也有例外。图为广南县侬道支系的男性舞蹈者的服饰,系腰带,腰带坠饰上绣有各式各样的鸟,充满仪式感,据研究这与侬人先民的鸟图腾有关。2006年摄于广南县莲城镇

3、 侬傣,主要分布在广南的者兔乡一带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人男性服饰相比女性,更偏向于简便。图是广南的侬傣支系祭祀北宋年间部族王侬智高的仪式,祭祀时间按早期侬军部队经过村境的时间举行。这个仪式上的男性穿的传统服饰,都是青色系,繁复程度与女性便装接近。2011年摄于广南县法早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文山侬人的仪式和生活中,男女性别区分明显,但在服饰上,特定场合需有对换。图为广南县侬傣支系祭祀九龙山(侬人的圣山)的仪式,仪式由男性举行,但男性祭司需更换女装,传说早期是女祭司主持仪式,到父系氏族社会,男祭司不换女服怕神不认可。2006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的神圣”乪濮崽“(男人山)

4、 侬督,主要分布在马关县、越南的老街省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这也是侬人(侬督)的中老年女性的便装,2007年摄于马关县阿峨村

5、 侬鸠,主要分布在麻栗坡的中越边境、越南的合江省等地。

侬人的服饰大同小异,以蓝靛的青色为主,配有蓝、红、紫色等装饰色,衣服有对襟、斜襟,穿裙子,裙子有著名的著尾鸟衣。著尾鸟衣,据研究源自壮族先民的鸟崇拜,模仿鸟(天鹅),不仅装饰有鸟的图案,而且要在腰臀部装饰有鸟一样的“尾巴”,也就是著尾。此外,为模仿鸟的身体,还把上衣做得特别窄,女性需长年束胸才能穿这样的上衣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文山州壮族侬支系的传统著尾鸟衣,这是最为传统的侬支系服饰,由短上衣和可以著禽尾的百褶裙组成,侬人的老年妇女,通常都要有一套传统鸟衣用于寿终陪葬。1989年摄于西畴县古鱼村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著尾鸟衣是侬支系的不同族群都共有的习俗,过去在日常劳作、婚丧、节庆和祭祀等场合都穿著。但现在已逐步退出日常生活。2009年摄于文山市德厚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传统著尾鸟衣在现代有很多变化。图中是侬仰支系现代版的“鸟衣”,与传统束胸的鸟衣不同,仿制的鸟衣上衣部分改良后,不用束胸也能穿。2010年摄于西畴县鸡街乡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傣支系的现代版著尾鸟衣。其穿戴上的改变是,在传统的百褶裙下加穿裤子,而著尾的方式,也不是模仿鸟的尾巴,把尾著在腰臀部,而是简单的折在腰间。2008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法早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百褶裙是著尾鸟衣的基础。传统百褶裙,穿时可著尾,也可不著尾,但现代版的裙子,因为材料和款式的改变,很多都不能著尾了。从可否著尾这点,也可以衡量侬人现代服饰变异的程度。上图就是不能著尾的现代版的侬道支系的服饰,但其头饰还传承有高峰牛角装饰。2002年摄于广南县贵马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便装与传统鸟衣的区分与融合在这张上体现最明显。背着的新娘穿的是现代版的鸟衣,而其他亲友穿的是便装,尽管装饰也很隆重。1998年摄于文山市红甸乡

著尾鸟衣,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侬人的服饰特色。

侬人的服饰,偏素雅,银饰等装饰并不繁复。

银的使用,主要在银项圈、银项链和银纽扣等方面。

当然,随着时代改变,今天的很多“银饰”,显然也只是用了“银”的形,而不具备银的质。

侬人内部的区分,最明显的是头饰,大体上,侬仰、侬鸠的头饰造型模仿的是水牛角,侬道、侬傣(都在广南县)的则模仿黄牛角,而侬督则是变异的“水牛角”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人分5个族群(支系),最明显的区分就是头饰。侬仰和侬鸠的头帕的装扮主要是模仿水牛角。图为侬仰头饰。2006年摄于西畴县上果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图上也是侬仰头饰,只是在“水牛角”的头帕上加了织锦装饰,这也是很传统的技艺。1997年摄于文山市德厚乡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鸠支系的头帕具备侬仰的特点,但长度没有侬仰的长。图为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街,中越两国的“鸠”人,自古就在此街赶集交流通商。2007年摄于麻栗坡县八布街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广南的侬道和侬傣头饰基本一样,都是模仿黄牛角。图为侬傣头饰,2008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法早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道的头饰除了有传统的“黄牛角”的样式,也有其他样式。比如图上就是直接用毛巾盖头。这个方式,据说是清代满族官员带家眷到广南地区工作时,这些满族妇女教侬道女性缠满足头饰,但学得不好,满族走后不会缠,就用毛巾盖头,于是传承至今。2007年摄于广南县莲城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督的头饰比较特别,是变异的“水牛角”,保留了一点水牛角的特征,但又与侬仰、侬鸠的“水牛角”不同。图为马关县侬督的少女头饰,还保留两支牛角特征。2008年摄于马关县城的三月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人各支系、各地区的服饰,发展到今,有融合的趋势。图上是马关县侬督女性的头饰,具有侬仰和侬督特点,又有侬鸠的特征。这是侬人的新服饰。2009年摄于马关县马洒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壮族的服饰,银饰的运用比较克制。图上是侬鸠妇女佩戴的银饰。2008年摄于麻栗坡县三月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侬傣发髻上的银饰,2008年摄于广南县者兔乡法早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图上侬督的银领、银扣。随着时代改变,银制材料逐步被其他材料替代,但依旧有体现银饰的传统。2009年摄于马关县马洒村

沙支系,来自广西和贵州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The collateral series is from Guangxi and Guizhou

沙,是他称,分两个小支系,分别生活在富宁县和丘北县。人口占文山壮族30%左右。

富宁县的沙支系自称“布越”(或“布瑞”),人口约20余万。

丘北县的沙支系自称“布依”(或“布依族”),人口约10余万。

1、布越

自称“布越”的这支,应该是从广西迁入。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他们葬礼上的送魂路线。沙支系年老寿终,亡灵都要超度到广西祖籍故地再送到“仙界”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文山州壮族沙支系中的布越人,传承着高超的纺织技艺,织布机脚踏板从两踩发展到六踩,纺织的布匹厚实艳丽。2006年摄于富宁县归朝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沙支系布越人服饰,头饰比较容易识别。这是富宁县比较传统的壮族服饰,头饰保留了壮锦的特点。图中妇女们在书写歌书,这种“歌书”,由81个图画文字组成。2007年摄于富宁县坡芽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分布在广南县坝美镇地区的沙支系(布越人),头饰与富宁地区布越人有区别。她们用帕子包头。另外,这里的布越人与原住族群“侬道”习俗相融,服饰及其生活习俗具备布越人和“侬道”人的特征(参见上一期)。2007年摄于坝美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广南布越人小女孩也跟成年女性一样用帕子包头。广南的坝美、八宝等地的布越人服饰都相似。2007年摄于广南县坝美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用头帕包头,富宁的布越人也有。只是包头的材料与广南的有些不同。图上拍摄于1998年摄于富宁县者桑乡;图下拍摄于富宁县归朝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最近十多年布越人的服饰变化明显。民族服饰,在传统中变。一部分传统被保留,通过吸纳汉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,创造出新的服饰。图上富宁县归朝镇的布越人(2006年拍摄);图下为富宁县新化镇布越人(2006年拍摄),汉装融合了花边

2、布依

自称“布依”的小支系,应该与贵州省布依族同源,迁入文山地区后才逐步融合于今天的壮族。
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沙支系布依人的传统便装。文山州壮族沙支系是他称,他族认为他们是明末清初的沙定洲部队后裔而称之为“沙族”,传统自称为“布依”(上述布越人也被认为是沙定洲部队的后裔),应与贵州布依族同源。图为插秧仪式,第一天栽插稻必须选一名靓女插第一把稻秧,隐喻秧苗有无限的繁衍生殖能力。2006年摄于丘北县官寨乡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这也是布依人的传统便装。1999年摄于丘北县坪寨乡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布依人的盛装,用银饰点缀。文山的壮族服饰,银饰使用比较节制。布依人使用最多,最容易识别。2007年摄于丘北县官寨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此外,布依人的银饰据说还保留了其先民早期征战的痕迹——银饰的造型像铠甲战袍和弓箭袋。2007年摄于丘北县坪寨乡

服饰上,早期“布越”支系的女性服饰,多用自织青色和蓝色棉布,但款式以清代汉装相融,头帕仍然保留传统壮锦图案。

“布依”支系的女性服饰,保留传统的自织青色棉布,款式为早期布依族和文山地区壮族濮侬支系相融,具备传统布依族特点和传统的濮侬特征。

“布依”服饰与壮族其他支系不同点是:银饰缀片,还保留先民的“军装”肩膊甲和身甲特点。

土支系,来自四川?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the Tu COLLATERAL SERIES, perhaps come from sichuan

据土支系的口述历史和古籍画谱记载,其先民是早期配合汉族部队南征后落籍在文山地区。云南纪录片导演谭乐水说,土支系很可能从四川自贡来的,说他们的服饰与汉代画像砖为证。

土支系,主要分布在砚山、文山、马关三县(市),人口约10余万。

土支系自称“布傣”、“布岱”。但,一般以服饰和头帕缠绕的特点,把他们分成“平头土”、“搭头土”、“尖头土”、“偏头土”四个支系。

1、平头土

“平头土”集中定居在文山城的盘龙河两岸,有49个村落,现仅有3个村落保留原生态,其余的村已经变成高楼林立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土支系中的平头土,后背上的“补子”像印章,据说象征远古皇帝赐的印。平头土,是配合汉族部队征战到文山州来落籍的后裔,服饰文化,是某种可能的历史的产物。2006年摄于文山市高末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最近几年,平头土的服饰也在保留原来样式的基础上,做了一些改变。图上的帽子绣有汉字,这是现在的做法。这个特点,也是今天平头土服饰一个比较容易识别的点。图为每年十月牛王节采花给牛戴花。2012年摄于文山市高末村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这也是平头土的服饰,胸前披银泡。平头土的服饰文化很丰富。妇女结婚时,要自备5套不同款式,结婚仪式举行5天,每天穿1套。银泡服,要比较富裕的人家才有。2006年摄于文山市黑卡村

2、“搭头土”支系分布在砚山县和文山市。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搭头土衣服上的图案与平头土支系大同小异。裙子独具特色,绣有稻作田园,在长老寿终安埋仪式上,大儿子媳妇穿此裙为亡灵丈量田地。显然,搭头土一些古老的文化观念保留在他们的服饰里。2006年摄于砚山县平远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搭头土混搭有现代服装的服饰。这是一个家庭仪式上的情形,青年女性也穿传统服饰,只是通常裙子改穿裤子。2007年摄于砚山县平远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搭头土妇女传统服饰,还保留传统舟形鞋。2006年摄于砚山县平远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▲搭头土的妇女在胸部和裆部装订两片特制绣锦,是什么文化内涵有待研究。2006年摄于砚山县平远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搭头土服饰中也有少量的银饰,另外有蜡染饰品。2007年摄于砚山县平远镇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搭头土童装,头饰发髻保留传统顶椎髻。2007年摄于文山市汤得村

3、“尖头土”多数定居在马关县。
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尖头土,识别的方式看帽子。但其服饰整体风格也不同于平头土。他们自己织布,棉纺技艺精湛,服饰颜色多以图上这种青色为主,比较古朴。20006年摄于马关县南捞乡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尖头土种棉花,他们的服饰是一套自给自足的系统。十多年前这种从采集棉花到织布、做手工衣服的生产方式,还是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。20006年摄于马关县南捞乡芦柴冲村

4、“偏头土”人口较少,主要分布在广南县西部。


46幅图,读懂云南文山壮族十一支系

▲偏头土传统服饰与搭头土相同,仅头帕的缠绕不同。2008年摄于广南县珠琳镇

土支系服饰,“平头土”、“搭头土”、“偏头土”三个支系的衣服前后都有“补子”。

“平头土”的传统后“补子”是古印章图案,传说是早期的征战和建城池有功,皇帝赐给,是为国立功的记载和荣耀的纪念。

早期在“补子”两侧各绣有两句五言律诗(以古壮字书写),因传承绣制历史悠久或变异性,文字有保存,但无法破译。

“尖头土”的服饰保留传统的自织青色棉布制作,朴素,没有特殊的绣品图案。

免责声明

1.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
2.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