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广西人的浪漫,都在这些千年的地道风韵里

[复制链接]
查看4104 | 回复3 | 2021-6-16 19:17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6月12日,是中国第十六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

今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

主题为“人民的非遗·人民共享”

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到来之际,

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西,聆听历史的声音,

探寻传承千年的地道风韵。

广西,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。

这里,壮、汉、瑶、苗、侗、仫佬、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

这里,传统的艺术和技艺随处可见。

图/小红书


一方水土,一方风物。千百年来,自然的恩惠、土地的馈赠以及先人的智慧创造,在八桂大地上慢慢滋长,文化遗产绚丽璀璨。

广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70项、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914项。其数量之大,种类之多,令人赞叹!

这些生于斯、长于此的八桂风物,在千百年的时间里,记录着人们的智慧和手艺,镌刻着民族的文化。

它们宛若一首锦绣浪漫的的诗篇,是时光里传承下来的风韵,至今依旧流光溢彩。




广西民族博物馆文物展示 图/小红书


壮人善织,多喜重彩。千百年来,世代相传的织锦技艺,如一朵绽放在西南山区里的艺术奇葩,傲世而独立。

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,主要产地在广西靖西、忻城、宾阳等地。2006年5月20日,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

织机 图/小红书


关于壮锦,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。

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居住在大山脚下的老妈妈,织出了一幅图样繁华、色彩绚丽的锦布,有一日,锦布不慎丢失,老妈妈派出三个孩子去寻找,最终,三儿子在一红衣仙女处拿回了壮锦,壮锦拿回家之后,在阳光下渐渐延伸,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家园。让人想不到的是,仙女对锦布喜爱过甚,在上面绣下了自己的画像,最终化为人形,与老妈妈的三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


壮锦 图/小红书


浪漫的神话传说或许带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,而代代相传的壮锦,以棉纱为经、彩色丝绒为纬,交织出纹样精巧、色彩浓郁的图案,不但浸染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,不同的壮锦纹样,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。

太阳纹也好,花草纹也罢,色彩斑斓,充满热烈、开朗的民族格调,正体现着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

它既有朝廷贡品的大雅之美,又可为平常百姓所用,雅俗共赏,绚丽大方



隆林锦绣 图/梁正松


如今,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,当现代的服饰花样越来越多的时候,时光里流传下来的壮锦,同样也衍生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
它是工艺品,小巧精致,处处体现着对生活的用心。

它与当代的服饰互相结合,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特色。



壮锦文创


它也是一袭繁华锦绣的嫁衣,为浪漫的感情添砖加瓦,也在当代,继续以别样的方式传承传统。



壮锦婚服 图/小红书

绣球传情 图/霍伟林


在广西的众多刺绣类手工艺品中,靖西的绣球独占一席之地,其制作历史已有一千多年,因为工艺精湛、图案、祝词、色彩多样且鲜艳而饮誉海内外,靖西也因而成为了著名的“绣球之乡”




靖西绣球一般由12瓣组成,代表一年12个月,叶瓣每种颜色有不同的寓意,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。

叶瓣上多绣有龙凤、鸳鸯、十二生肖、梅兰竹菊等图案,叶瓣中间则绣上寓意着美好祝愿的祝词,诸如“花好月圆”“吉祥如意”,瓣边绣金丝,绣球内则多填充豆类,布料色彩花样皆十分丰富。



绣球工艺

在靖西儿女的心中,绣球是传情达意的重要物件。

相传在古老的部落时代,每逢春节或三月三山歌节时,壮族青年男女在野外对歌,唱至兴处,姑娘便采摘山花扎成绣球,抛给意中人,男子则凭借花球备礼求亲,后来,花球渐渐演变成了姑娘亲手制作的绣球。

吉祥绣球 图/黄大年


抛绣球


它是代表爱情的信物,小小的球体,承载着对于生活与未来的无限期盼。

时至今日,绣球在文化的变迁中,衍生了更多表达,变成了壮族的吉祥物。

人们之间互相赠送绣球,既传递爱情,也传达着亲情与友情,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希望。



绣球装饰 图/小红书



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变化,绣球不但在意蕴上变得更加精彩,在形式上也进行了更多的创新。

除了传统的12瓣壮锦绣球,还创新出不同颜色及图案的新式绣球,其形状也运用于更多的器物造型中。

除了鸳鸯、蝴蝶图案,而今,靖西的绣球还将提线木偶戏、南路壮剧等“民间大戏”融入绣球中,成了绣画的新元素。

精美的图形,勾勒出壮民族传统文化中栩栩如生的形象,正成为璀璨的民族传统的另一种表达。



绣球文创 图/小红书

节庆里打铜鼓的南丹县白裤瑶男子 图/梁汉昌


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种打击乐器,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。

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(即釜),后来演变为敲击乐器,即“击之以为乐”。

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,桂东南、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鼓出土和流传。北流县六靖镇曾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,号称“铜鼓之王”,现存于广西民族博物馆。




铜鼓 图/王梦祥


铜鼓铸造技艺精巧、复杂,最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便是铜鼓上的装饰艺术和雕塑艺术

鼓面图案多写实传神,物象纹饰有太阳纹、翔鹭纹、羽人舟渡纹等,图案纹饰有云雷纹、钱纹、席纹、羽状纹等。




东兰壮族铜鼓 图/梁汉昌

东兰铜鼓风情


敲击铜鼓伴随歌舞,常与祈年禳灾等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。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,人们“俗信妖巫,击铜鼓以祈祷”和“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”的现象十分普遍。

而到了今日,铜鼓逐渐演变为娱乐乐器

瑶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,唱伴乐击鼓以助兴,渲染着节日的热闹与盛大。



铜鼓展示 图/小红书

铜鼓文创 图/小红书


铜鼓历经千年的流传,既传承着民族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并在新时代演化出更多的形式。

它精致的、奇特的、带有神秘的民族色彩的图案,被用于物品的装饰上。

它的形状也被运用于更多日常物品的灵感探索中。

千年的乐器,依旧在千年后传承着,光华依旧,风采依然。



铜鼓茶具 图/小红书


“岁节庆吊,皆用铜鼓”富于传奇和神秘色彩的茉莉铜鼓香包,正背面都以刺绣为主、结合壮族百鸟衣和横县的茉莉花茶、鱼生,美名为鸟语花香,赋予它美好的寓意。


“威吉”(音译)是壮语中“知己”,歌海壮乡,以歌会友,用音乐结识更多有共同爱好的“威吉”。它将壮族文化精髓铜鼓与西方的吉他做“形”与“型”的融合,拥有铜鼓的图案形状与吉他的音色、弹奏方法。

钦州坭兴村 图/小红书


钦州坭兴陶为“中国四大名陶”之一,始于隋,盛于唐,精于清,具有上千年的流变历史。

千百年来,钦州坭兴陶以其独特的陶土、奇特的窑变及精致的雕刻等特性而著称。

杯上的细竹、瓶上的牡丹、壶上的秋兰、碗里的青莲……呈现出“诗中有画、画中有诗”的极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。

其窑变艺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,有“中国一绝”之称。



钦州坭兴陶艺术展馆 图/粟兵

坭兴陶制作 图/小红书


凭借精美的窑变艺术诞生的这一民间手工艺品,既是装饰用的观赏品、也是日常生活的器物,更是送礼的佳品。

而今,经过千年流变,坭兴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显珍贵。

在千年的时光里,它早已成为了广西的一个风情元素,深刻地记录着广西人的生活、民俗,乃至历史。



钦州坭兴陶 图/小红书


坭兴陶制的茶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,优质陶土的天然而健康,对人体的益处不言而喻,工艺精湛的茶壶,久泡还能锁住茶香,里外不施釉的制作工艺更让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附能力,不是一般茶壶可比拟的。

在悠闲的午后,取一坭兴陶茶壶,泡一杯茶,邀三五好友共聚,或度过一个闲适的午后,或在茶香弥漫之中,感受这千年工艺在当代日常里的流韵光彩。



坭兴陶茶具 图/小红书

蜡染 图/小红书


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,古称“蜡缬”,与绞缬(扎染)、夹缬(镂空印花)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。




在苗族的许多地区,都流传着《蜡染歌》,传唱着蜡染传说的故事。

相传,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,有一日她在花丛中沉思时不慎入睡,睡梦中被花仙子带到了百花园中,与蜂蝶相舞,醒来之后,裙身上果真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蜂蜡,并不好看。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,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,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,不料却出现了奇迹——被蜂蜡点染的地方,出现了朵朵白花。

苗族蜡染 图/小红书

这是苗族蜡染的起源。

时至今日,苗族的蜡染工艺,还与蜂蜡相关,苗族人用特制的蜡刀点蜡,以蜂蜡熔汁绘花于白布上,染色后取出煮于开水中,蜡去则花现。




蜡染图案丰富、色调素雅、风格独特,而今,它已不仅仅用于苗族的服饰上,已被用于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。



蜡染文创 图/小红书


布艺沙发、日常装饰品、蜡染的布料被制作成特色时装,或做成装饰挂画,图案既朴实大方,又显得清新悦目,极富民族特色

有人形容蜡染是“流光溢彩山水画,云蒸霞蔚朦胧诗”,经过蜡染后的服饰更显自然唯美,妙不可言。



蜡染时装 图/小红书


北海贝雕历史久远,可以追溯到汉代。白龙古珍珠城以珠贝筑成城墙,合浦汉墓出土以贝壳为材料的饰品,这些史实无一不在佐证着贝雕技艺与北海的千年缘结。

图/小红书

图/小红书


北海贝雕是广西北海艺人以北部湾海洋的贝壳、海螺为原材料,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、纹理形状,经设计拣选、精雕细琢、镶嵌组装等工序加工创作成各种工艺品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。

2010年北海贝雕技艺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2021年北海贝雕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作为民间工艺品,北海贝雕名噪一时,不仅远销美国、欧洲、中东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在北海市乃至广西的对外交流过程中,也曾扮演过独特的文化外交角色




北海贝雕的制作过程,其繁琐程度是非同寻常的,一幅贝雕画有时需要经过两三个月的精雕细凿才能完成。

但是,“贝壳”能够成为“贝雕”,既是海洋赋予沿海人们的财富,也是千年来,北海手工艺人骨子里最浪漫的坚持和对手工艺传承的匠心体现。



贝雕艺术品 图/小红书

一组贝雕,便是一段北海往事。

而今,北海的贝雕,早已走出了历史的影子,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。

它的雕刻样式,越发精美,除了沿承传统的画作艺术,也越来越迎合时代的变化与年轻人们的追求,幻化为更加精致的小手工艺品,持续传承着。

北海贝雕 图/小红书


油纸伞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,被称为“中国最浪漫的工艺”,每一柄油纸伞都是中国古典美的象征。

而早在汉朝时期,油纸伞便被贵港壮族百姓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。




贵港壮族的油纸伞为古法制作,传承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,需要经历去青、蒸煮、翰花等八十一道工序,伞面为传统加厚棉纸,伞骨为兰竹,刷纯天然桐油,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,带有古朴的韵味。


在中国的文化中,油纸伞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。

在客家方言中,“油纸”与“有子”谐音,故客家女性婚嫁时,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,含“早生贵子”之意思。

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,也有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。

这些美好的意蕴,随着文化的传播,从客家人中流传到其他的民族之中,油纸伞被更加广泛的接受和传播。



油纸伞装饰 图/小红书


贵港油纸伞的图案参照壮锦织法穿线,以代表耕地的菱形为主,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农耕文化的信仰。

而今,这项传统的工艺,在当代也仍旧散发着微光。

它已不仅仅是一把雨具,更多时候被运用到了场景的装饰中。

青墙黛瓦的小巷里,挂着的一柄柄图案精美的油纸伞,将古巷装点得更加如梦似幻,让人恍惚之中,走进了千年之前的街巷里一般。



贵港油纸伞 图/小红书


水气氤氲,薄雾弥漫中,撑一柄油纸伞,让人忍不住想起戴望舒诗中那悠长的雨巷、丁香一样的姑娘。

多少诗情画意,都在那油纸伞与荷城长巷晕染而成的一幅幅水墨画中。




上千年的历史,

缔造了千千万万的地道风物。

广西的非遗传奇,道也道不尽。

在千百年的时光里,

这些手艺人创造下的传奇器物,

风采不息,流光依旧。

它蕴含着人们对一切美好的想象与期待,

是广西人骨子里对一切浪漫与诗意的坚持。

让我们一起,

拨开传奇的壮锦,

触摸如脂的古陶,

聆听岁月的声音,

……

走进广西,感受更多文化遗产的魅力。


免责声明

1.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
2.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上一篇:寻幽青秀山,感受这座壮乡名山1700年的历史
下一篇:广西这个古镇,被誉为壮族文化生活的博物馆,她让壮剧恢复生机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得闲去聊啊 | 2021-6-16 20:20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路过,学习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loverayli001 | 2021-6-16 20:4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难得一见的好帖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应实事求是 | 2021-6-16 21:02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×本站发帖友情提示
1、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、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。
2、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条例的行为,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。
3、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,转贴请注明来源,否则文责自负。
4、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,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、丢失、被盗或篡改,本论坛概不负责,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